北京時間6月16日,據媒體人趙探長的報道,遼寧隊球員趙繼偉對上賽季實行的4節7人次外援政策發表了看法。他指出,當前的外援政策對本土年輕球員的影響尤為顯著。在各隊主力對抗激烈的情況下,本土球員的流動性較差,無法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,這一話題迅速引發了外界的熱議。
趙繼偉表示,雖然單外援政策使得本土球員的戲份增多,但從比賽的場面和精彩程度來看,顯然雙外援更為引人注目,對抗更激烈。然而,雙外援政策也確實占據了國內球員的出場時間。趙繼偉認為,重要的是球員應能決定自己的發展路線和規劃,而非被政策和球隊所左右。
他進一步解釋說,一個球員應該有能力評估自己的實力,決定要在哪支球隊挑戰自己的位置。以趙繼偉自身為例,在遼寧隊中,雖然有趙繼偉、韓德君等核心球員的存在,但依然需要給年輕球員提供機會讓他們成長和競爭。然而現實中,不少年輕球員的出場機會并不多。
像遼寧男籃一樣,國內很多球隊都存在這樣的問題。以北京男籃為例,方碩、翟曉川等老將盡管已過巔峰期,但仍在球隊中扮演重要角色。這無疑對年輕球員的成長空間形成了擠壓。休賽期傳出的消息顯示,一些老將并沒有退役計劃,對于年輕球員來說,這并非良性的信號。
此外,像陳國豪這樣的球員在自由市場上的選擇權并不大。即便他想要更多的出場時間,但最終的決定權往往掌握在球隊手中。這無疑限制了球員的發展和競爭機會。
放眼整個24-25賽季的情況,趙繼偉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。大部分本土核心球員集中在少數幾名核心球員身上。這些球員基本上打完了整個賽季,而年輕球員獲得的機會相對較少。長此以往,這將對聯賽的發展和年輕球員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。
因此,有專家認為聯賽管理機構應更加關注年輕球員的成長和競爭環境,制定更加合理、公平的政策和規則,讓更多年輕球員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實力。只有這樣,中國籃球才能持續發展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本土球員。